mg4155vip_首页欢迎您

智能电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强劲引擎

发布日期:2014-02-24 浏览次数:1999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世界范围内正孕育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在《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中明确指出,能源变革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动力;发展智能电网是推动能源变革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必由之路;能源供应要立足行业实际,以安全、清洁、环保、友好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目前,以电为中心的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已经形成,新能源开发利用、电网智能化和能源互联网等新技术将成为能源变革的发展方向,并大力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新能源开发: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契机

  2013年,华东、华北、西北等地出现的严重雾霾进一步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建立在传统化石能源基础上的工业文明面临困局,以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开发为重要特征的新一轮能源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上演。

  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迅猛,截至2012年年底,全球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分别增至2.8亿千瓦和1亿千瓦;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分别增至6300万千瓦和700万千瓦,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

  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日趋成熟,与常规火电开发成本差距不断缩小,为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相关规划,2015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将达1亿千瓦、光伏装机将达3500万千瓦。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正是能源利用变革的显著体现,其快速增长将推动一系列产业发展,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

  电网智能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强劲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对电网的依存度持续提高,提高电网应对突发故障能力,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对保障工业安全生产、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智能电网通过对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的提升,能更好适应新能源发电的接入,为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通过区域电网互联可实现各地区之间互供电力、互为备用,减少事故备用容量,因此区域电网互联已成为电网的发展趋势。电网互联对电力调度、电网安全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电网具有根据实际运行状态灵活调度、自适应实时控制等一系列智能控制能力,进而为工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电力供应。此外,电网智能化过程中,通过与物联网、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将构成多功能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电网智能化既是未来工业发展的重要能源支撑,也是未来高科技工业发展创新的强劲动力。

  能源互联网: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有效载体

  未来的能源供给网络将以智能电网为核心,发展成为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开放互动的综合性能源互联网。在输电网侧,将以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实现跨区域互联,进行各类能源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和统筹;在配用电网侧,将大力发展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冷热电联供和电动汽车技术,以满足客户侧多种用能形式和用能质量的需求。能源互联网以电力作为主要传输媒介,实现对不同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所转化电力的灵活接纳,已被公认为是未来能源变革的重要方向,是构建低碳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有效载体。

  欧美等国普遍将能源互联网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产业,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优先发展。我国在能源互联网发展方面,国家电网公司明确提出特高压电网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能输送载体,还是我国未来重要的能源互联网平台。国家电网公司目前已建成的多条特高压交、直流线路,承担着将西北、东北、蒙西、川西、西藏及境外电力输送至我国东中部用电负荷中心的能源互联网职能,真正实现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战略构想。

  智能电网关联产业: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直接受益者

  与传统互联电网相比,智能电网技术密集型特征更加突出,是实施新的能源战略、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对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动汽车、新一代信息产业等也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我国规划确定的2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绝大多数与智能电网密切相关。智能电网的各个关联产业,将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直接的受益者。

  21世纪以来,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步开展了新能源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储能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研究,并在超远距离大容量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完全具备了与西方国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同步竞争甚至引领发展方向的实力。正如《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文中所说:“历史不应重演,机遇稍纵即逝。能源电力行业要自觉承担起历史重托,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巩固和扩大我国在智能电网领域已经形成的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1591号